(通讯员:谭晓梅)2013年7月8日下午三点,第七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系列报告进入到中国近代史专题。著名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科研部部长彭南生教授带来了题为《近代农村手工业的半工业化现象》的报告,本场报告由新葡的京官网教授黄正林主持。
彭教授以《光明日报》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技艺的报道引出报告主题:近代农村手工业的半工业化现象。
彭教授首先着重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他指出,对一个历史研究者而言,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并将发现问题的途径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从史料中发现问题;二是从现有的研究分歧中发现问题;三是在以现实为基点进行逆向思考中发现问题。这三种途径没有优劣之分,而彭教授对近代农村手工业的研究就是从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分歧入手的。
随后,彭教授阐释要重新认识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原因。接着,他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阐述了工业化的理论模式,从历史学角度提出了“半工业化”这一概念。半工业化指的是在工业化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进步的、分工明确的农村手工业的发展。而近代中国农村的半工业化为什么能够兴起?对于这一问题,彭教授从手工业广泛存在的基本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的渗透、技术进步、晚清政府的倡导与人才培养、地方能人的作用五方面予以解释。而近代农村的半工业化现象又体现在区域外市场、技术进步与工艺改进、经营形式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彭教授引用具体的数据与相关的史料,图文并茂地诠释了这三方面的内容。
将自己对史学研究方法的独到体会与报告内容紧密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是彭南生教授主讲的本场报告体现出的最大特点。报告会上,针对学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彭教授也给予了细致完整的回答。
报告结束后,黄正林教授进行总结点评。他指出,彭南生教授的报告不仅为学界重新认识中国近代手工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对当下的学术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希望在场学员能在彭教授的精彩报告中吸取一些值得学习的研究方法。